演了一个角色后,感觉这辈子都跟那个角色脱不开干系的明星。他们可能演过无数戏,但观众一提到他们,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那个经典形象,这种现象在娱乐圈可不少见。
一部作品,定格一生
提到这种演员,第一个得说说《西游记》里的“孙悟空”六小龄童。1986年版的《西游记》火遍大江南北,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是神级存在。那活灵活现的猴子形象,翻跟头、抓耳挠腮的样子,成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。他后来也演过其他角色,但不管走到哪儿,大家还是喊他“猴哥”。而且他为了演好孙悟空,专门去学猴子的动作,还练到手指都磨出茧子。这份敬业让人佩服,也难怪这个角色成了他一辈子的标签。
还有《还珠格格》里的小燕子赵薇。当年那部剧多火啊?赵薇演的小燕子古灵精怪,简直就是青春的代名词。虽然她后来转型做导演,拍了《致青春》这样的电影,但很多人一看到她,还是会想起那个在皇宫里横冲直撞的小燕子。
为什么一个角色能“吃一辈子”?
为啥有些演员演了一堆角色,偏偏只有一个让人记住?其实,这跟角色的塑造和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。像六小龄童的孙悟空,赶上了80年代电视刚普及的年代,全国人民守着电视机看《西游记》,那影响力是现在的剧没法比的。加上孙悟空这角色本身就深入人心,六小龄童的表演又那么出彩,想不红都难。
再比如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的丹尼尔·雷德克里夫,演了个小巫师哈利,全球粉丝都为他疯狂。他后来拼命接其他戏,想摆脱“哈利”的影子,但粉丝还是觉得他演啥都有点“霍格沃茨”的味儿。这说明,一个角色的成功,不光是演员演得好,还得有剧本、导演、观众的共鸣加持。
甜蜜的负担还是光荣的标签?
不过,靠一个角色吃一辈子,是好事还是坏事?有些演员挺矛盾的。比如《老友记》里的“瑞秋”詹妮弗·安妮斯顿,她演的瑞秋风靡全球,但她也说过,拍完剧后好多年都被困在“瑞秋”这角色里,想转型特别难。观众爱她演的瑞秋,但也限制了她尝试更多可能性。
反过来,像六小龄童就挺享受“孙悟空”这标签。他在自传里写过,能演孙悟空是他一生的骄傲,还经常参加活动推广西游文化。这心态就很豁达,把角色当成自己的名片,而不是包袱。
国内外的差异
国外的演员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,比如《星球大战》里的马克·哈米尔,演了个卢克·天行者,粉丝爱得要死,但他后来的戏路就窄了。国外的演员如果被一个角色定型,可能更难翻身,因为好莱坞对演员的定位很严格。而国内的演员,靠一个角色出名后,反而可能有更多机会,比如去综艺、直播带货啥的,转型相对容易点。
观众的记忆与演员的坚持
说到底,“靠一个作品吃一辈子”的演员,靠的是观众的记忆和感情。像《红楼梦》里的“林黛玉”陈晓旭,当年演得太深入人心,很多人觉得她就是林黛玉本人。她后来不当演员了,去经商,但大家提起她,还是会说“那个林黛玉”。她的林黛玉之所以经典,是因为她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进了角色,观众看的是戏,也是她。